當包浩斯遇上了美式風格,這裡面的諧趣,是豐富而具有淵源故事性,原本兩者間皆具備死硬派的支持者,這樣的融合反而會讓死忠迷有點不知所措。其實經典設計間的互相抬轎,為對方的歷史定位相互成就,從來就沒有斷過。
類似這樣的需求,隨著人性深處需求而日漸殷切,美式家具的古典元素,期待一座橋梁為它們溝通帶位,對象就是那些日新月異的科技產品;同樣地,包浩斯以降的現代元素,從未甘心地被世人定義為冷調,用顏色及材質不斷地訴說自己的多元個性,當如橘色都上場了,還無法扭轉大眾定見,不如與美式風格攜手合作來的快適些。
像是圖一,冷冽的金屬,充滿機械及工業嗅覺的輪腳,混合了美式的流行文化,馬上呈現出跨冷熱分野的超越性。摩登其實是風格定義中難度頗高的字眼也。
Crate & Barrel以溫暖現代風格,塑造了新穎的美式生活逸趣,很少人會把她歸類為冷冽的風格。
今年已經九十一歲的包浩斯,給後世人們的影響似乎毫不衰減。相信了解包浩斯,或者是自己認為自己了解包浩斯,或是不管懂不懂包浩斯,至少被它的概念所感動者,多少會遙想若是現階段的台灣,有一個台灣版的包浩斯,姑且我們稱它為剝皮寮學校(意指提供在地文化與風格意識的覺醒),對於產業及經濟的價值效益為何?
這一點需要更多的篇幅來討論。
初期尚展新美學空間可以做的,比較沒有那麼大的架構,透過我們對美式風格及包浩斯兩大兼容並蓄的美學板塊,進行現代與古典的跨時期融合,也讓原本壁壘分明的風格系統,有了更多元的實踐可能。
像是在Art Deco的室內,優雅地掛著康丁斯基,四零年代的Bel Air風格,除了訴說著好萊塢式的Glamour,當然要擺上一張巴塞隆納椅。
或是以紅黃藍的構成,硬生生地與工藝與美術復興運動的堅固,甚至是萊特基金會所發展的機能建築、草原風格相互輝映。
若是再加上尚展設計總監Alan個人喜歡的Shabby Chic,組合與豐富性,激盪的火花,更讓人目不暇給而充滿期待。